“摆脱贫困”的宁德实践:以茶致富、以茶兴业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一头大象-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

“摆脱贫困”的宁德实践:以茶致富、以茶兴业

时值《摆脱贫困》出版30周年,福建省宁德市正阔步前行在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。

7月5日,《摆脱贫困》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福州召开。林榕生摄

佳阳天湖山有机茶园。刘超超摄

位于“中国白茶之乡”宁德福鼎市的磻溪镇赤溪村,是闻名遐迩的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。小山村里,白墙黛瓦的畲族风情购物街两旁,茶叶店、特产店、小酒楼鳞次栉比,灯笼高挂;茶园里,连片的茶树层层叠叠,格外青翠。

20世纪80年代,赤溪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。1984年6月24日开始,赤溪村开启了接受“输血”、艰难“换血”、自我“造血”的奋斗历程。


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赤溪村村景。吕巧琴摄

其间,赤溪村发挥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和福鼎白茶品牌效应,逐步形成茶业、旅游、文化相融合的产业定位。茶园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35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2100亩,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,村中办起了茶叶加工厂6家,白茶收入占到村民人均收入的四成以上。

看好家乡的茶叶资源,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的杜赢2013年回村当起“新农民”,筹集近百万元创办茶叶加工厂。如今,他的公司已步入正轨,拥有标准化厂房3000多平方米,带动当地农户800多人增产增收。“去年营业额突破500万元。”杜赢说,赤溪村经过多年发展,底子慢慢厚了,人气渐渐旺了。

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赤溪村福茶文创为乡村赋能。福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

发展可持续“造血”的产业,让赤溪村脱贫致富并推动乡村振兴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1年赤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36元,村集体收入超过255万元。

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、研究员夏良玉(左一)在研讨会分论坛上发言。林榕生摄

在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夏良玉看来,茶产业为闽东乡村脱贫攻坚确立了重要的产业支撑,因茶产业而带动的茶生态、茶旅游和茶文化所造就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。

在上周落幕的第三届“海丝”国际茶文化论坛上,“历史厚重数‘坦洋’”“绿色时尚看白茶”成为与会者谈论最多的话题。在不断完善茶种培育、技术标准的同时,福安坦洋工夫、福鼎白茶纷纷开发出茶点茶食、茶饮料、茶衍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,实现全产业链发展、全价值链提升。

坦洋村坦洋茶场。吕巧琴摄

步入中国百年红茶“坦洋工夫”的发祥地——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,村落四周都是绿油油的茶山,村中长街两旁,茶行一字排开,村民们忙着茶事。

昔日荒山变身“茶海”,茶产业已成为坦洋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。该村八成以上人口涉茶,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8万元,茶园种植面积从500余亩扩大到近4000亩,还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。

坦洋村坦洋茶山。福安市社口镇供图

社口镇镇长陆绚说,以“茶乡观光休闲+特色民宿+茶文化研学”的发展模式,结合每年举办开茶节、斗茶赛,打响“坦洋工夫”茶品牌,走出一条茶旅融合新路子。

回望宁德发展的这30年,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,宁德茶产业始终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。一片叶子,成就了一个产业,富裕了一方百姓。

坦洋村村景。福安市社口镇供图

一组组数据,反映着宁德茶产业践行和印证脱贫需要增强“造血”功能的产业扶贫思路:茶园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48.86万亩增至2021年的101.84万亩,茶叶种植遍及宁德九个县市区;毛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升,从1988年的12.28%增至2020年的18.22%;全市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和70%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产业。

“靠山吃山唱山歌,靠海吃海念海经”,宁德从实际出发、因地制宜,把茶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扶贫产业,促使福鼎赤溪、福安坦洋、寿宁下党等重点贫困乡村在2016年到2019年间提前实现脱贫。

坦洋村村景。福安市社口镇供图

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发展理念,宁德大力发展生态茶园,实施茶叶“绿色工程”,实现经济、生态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。

夏良玉认为,接下来,茶产业仍将是闽东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和产业振兴、生态振兴、文化振兴的重要契合点与发力点。

昔日的宁德,是“老、少、边、岛、贫”地区;30年后,宁德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,成为福建发展的新增长极。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,培育壮大宁德时代、新能源科技、青拓集团等世界级领军企业,打造形成锂电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、不锈钢新材料、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,全市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第五、全国百强。(完)

来源:中新网宁德(记者 吕巧琴 叶茂),

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